你当前所在位置:
文章内容 / Article Content

默写

发布:政治教研组 来源:未知 日期:2019-12-29 人气:

政  治  默  写
1.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1)利用大数据了解消费者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2)利用国家政策,抓住发展机遇。
②生产:自主创新,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优势(质量、品牌、服务、价格优势)
(1)产业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  拓展营收渠道;
 (2)打造品牌,增加附加值
(3)线上线下销售,扩大市场占有率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自觉承担社会责,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④分配激励,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⑤引进人才,加强员工培训,提高素质,发挥劳动者的主导作用。
⑥通过企业兼并、企业联合和重组,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优势,增强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与规模)
⑦融入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经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
(1)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4)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5)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6)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7)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3.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
加大“四区”支持力度: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
深入推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
深化区域合作,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④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
 
4.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5.市场经济的优势:
①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6.创新的地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7.水、电、气等进行价格改革、提高市场化的意义:
水、电、气等涉及垄断的行业关系国计民生,进行价格改革是为了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创新发展
 
8.为什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3)坚定制度自信,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它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目的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途径和法律保障。
 
10.我国政府的职能: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民主与专政)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市场监管)。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政府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各级政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政府履行基本职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我国正在深化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1.国际竞争的实质:
国际竞争是以科技和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应对国际竞争。
 
12. 我国国家利益包括:
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13.如何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1) 从国家角度来说:
①本国: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②他国: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体现了主权国家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从公民角度来说,我们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14.文化的社会作用:
(1)总体: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还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5)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
(6)文化对人的影响
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7)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5.有限责任公司: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成立,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
 
16.国有、集体、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者经济,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7.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地位: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人大闭会期间行使部分职权
 
18.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②专家咨询制度。
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④社会听证制度。
 
19.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
执政方式:科学、民主、依法执政
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0.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2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23.中华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4.文化创新的作用: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5.借助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  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6.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27.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群策群力、 共建共享         、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创举,是提升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的有效途径,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28.对待不同性质文化的态度:对待落后文化,应 用科学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  。    
对待腐朽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
 
29.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培养时代新人,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30.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