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访 | 欧阳昱北——一位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语文大师

发布:校友天地 来源:未知 日期:2018-11-06 人气: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集才学与勤奋于一身,真心用心做学问的语文老师——欧阳昱北。
 
 
   教师简介
 
 
 
 
 
 
   同事眼中的他
 
我曾与欧阳老师共事多年,坐在他后桌,可谓感受到了作为语文老师的极致。他是集才学与勤奋于一身的语文老师,比他有才学的没他勤奋,比他勤奋的没他有才学。除此,他还能与时俱进,保持年轻、开放的视野。他的教学很自由,经常就是学生在上面主讲,他在后面坐镇指点,师生间有着原汁原味、和谐愉悦的交流互动。在他看来,教材不过是容器,装什么,自在课堂的生成,从而不被教学进度赶着走。他不沾烟酒,精力旺盛,朝七晚六待在办公室,中午基本不午休,阅读文献,上网查找资料,所以保持了知识储备的时时更新。
——湖南师大附中 湘滨老师
 
 
从左依次为:李湘滨、欧阳昱北、欧阳荐枫老师
 
 
   学生眼中的他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斯人已走好远,远得不见尽头……
欧阳老师在我们心目中就如那不可替代的古陶,独一无二。他那激鼓励式的教导,每一句都萦绕耳畔,清澈如风,给予我们学习语文的激情,给予我们写作的动力……
欧阳老师是真性情的文人,无论是对爱情、亲情,还是学问,无不让人钦佩。就如我们所希望,他和别的年长的老师不一样,不像铜锈斑驳的青铜器,倒像底蕴厚重又充满着生气的古陶。
欧阳老师爱笑,笑得春光灿烂,笑得春暖花开。课堂于他是自由王国,牵引我们走进大家,感受名作。倘若我们听得半懂,或者说被他问得尴尬,不知何所从,他竟能引着大家入境既深,转而会心地笑出声来,而欧阳老师的笑是温暖美好的。
学期末我和欧阳老师有过一次通话,那时我就隐约觉得他真的要离开了。而如今,他在我心中的印象没有被时间稀释丁点,一如当初他来时一笑冁然。
—— 海口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一班 南燕
 
 
昱北老师和他的学生
 
 
   专访Q&A
 
职业选择
 
Q1: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语文老师这个职业呢?
 
我之所以最终选择了教书,并非源自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执着,那时全国性动乱,教育废弛,导致各地师资力量短缺。文革后期,教育部要求各地创办师范培训班,以应师资急需。学校因为我品学兼优吧,家庭生活又较困难,便将极为珍贵的一个公费读师范的名额给了我。当时我并不想当老师,因为在那个特殊时期,教师这个职业并无社会地位。我回家问及母亲,被告知举债度日的艰难,我便知道,我真的别无选择。为了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在哭了整整一夜之后,我同意了去读师范。由于学校推荐,我作文写得好,加上平时热爱阅读,我直接被分配到了语文班,毕业后便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
 
 
Q2:选择并从事这个职业这么多年,您后悔过吗?
 
我这个人是这样的,一旦开始做某一件事情,就会认真去做,加上我是寒门子弟,对生活的要求本就不多,我既没有想要做官,也没有想要赚大钱,能够养家糊口即可。再说,教书其实是渡人,我的学生行走社会,大多能怀一颗悲悯之心,单从这一点来说,我不后悔教书。
另外,这四十多年的教育,学生也给了我很多,让我感到很温暖。我爱人生病的时候,很多学生,甚至国外的学生都主动打电话给我,索要我爱人的病历资料,看是否能帮上忙,还有毕业后当了医生的学生,亲自到家里来看我爱人病历资料,帮着我一起想办法,这些学生都愿意毫无保留的帮助我,我非常感动。从这方面来说,我也不后悔做老师。
 
 
Q3:您觉得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教书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人品,一个是学术。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师生相聚一场亦是如此。老师必须自身的人品德行端正,才能更好地教化了孩子,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定意义上说,老师的人格魅力,首先来自丰厚的学养。好的专业素养、高的学术水平,应是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而这要能足够支撑孩子今天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即所谓打好坚实的母语基础。我是理想主义者,我教的学生,大多可以用三个“好”字形容,一笔好字,一篇好文,一个好人,这是我永恒追求的三个“好”。我从高一就开始训练学生们的硬笔书法和写作能力,且时刻不敢或忘教他们读书先做人。
 
 
 
 
教育经历
 
Q4:您第一次上课时的心情和体验是怎样的呢?
 
谁都会有第一次,我初登讲台并没觉得难。可能我的骨子里就很适合教书,我出生于书香门第,我的祖上是举人,父亲原来是湖南师大附中的副校长,他书教得好,母亲也受过良好的教育。那时候没有电视,于是我在有书香的家里看了很多杂书,20岁就通读了《史记》。因为我书读的较杂,讲课的时候,我的视野自然开阔。既会考虑到教材本身,同时也会对教材作相应的延伸。比如讲《论语》的首篇第一章,我会启发孩子想想孔子的“学而时习之”,这个“学”和今天的不同,由是向“修身”上引领。讲名家散文《荷塘月色》,我会将朱自清的有关回忆录与孩子分享,尝试作还原性阅读,走进作者的内心。我习惯于不就教本说教,总是想方设法给学生打开社会的、生活的,包括学术的种种视界。感觉我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学生就非常喜欢我。
 
Q5:执教这么多年,您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从教多年,青丝成白发,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教育给了我美丽而贤淑的妻子,以及自己保有一颗纯净善良的心。我的妻子是我的第一任学生,那时我不懂爱情,第一次去她家家访,未来的岳母就相中了我。我其实也是懵懂少年,只大她五岁。当然,是在相识了13年后才结婚,我觉得教育对我不薄,我对教育付出了,同时教育也回馈了我。
教育是一个相对与世隔开的天地,作为一名老师, 我可以守望清静,与社会上的功名利禄保持距离,自觉于不被社会污染。教书这么多年,我的内心还是干净的,这让能我够真正潜心下来搞学问,不仅仅成为一个老师,而是成为一名得到社会认可的真正的学者。
 
Q6:在教学生涯中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最大的困难,是让每一个孩子爱书、爱阅读。我所说的读书,不仅仅是在学校完成的教学任务,更多的是指能开阔学生视野的课外阅读。语文阅读其实不是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我可以让大多数学生都热爱课堂之外的阅读,但没办法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这样做,所以,即使有的孩子没有达到期望值,我也不会强求,但我始终追求让更多的孩子热爱好书,以此观照并引领孩子自我的人生。
 
 
 
 
教育经验
 
Q7:学生们都特别喜欢您上课,您在教学方面有什么特定的方式和习惯吗?
 
语文教学方面,我践行“三得”教学法,“读得、悟得、习得”。对待学生,我遵从的是孔子的有教无类,在我的眼里没有世家子弟和佣工子女之分,富贵也好,清贫也好,那是上一辈的事,孩子都是可造之材。当然,也不会因为某某权要的说项,而高看了他的孩子。我从不会因个人的情绪惩罚了学生,虽然有时也需要批评,但每次批评完后,我都会给孩子一颗糖果,他们很喜欢我的这种方式,也很愿意听我的说教。
 
 
Q8:教师评职称一直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您作为特级教师,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呢?
 
我不主张评职称。全国试行评职称的时候,学校还有文人气息,大家还有一杆良心秤。时下人心不古,全国不少地方和学校成了官场,结果搞成了交易。基本上都是领导干部先评,然后是领导干部的老婆孩子,最后才到老实巴交的教师。评职称需要进行论文审核,有的老师的确不擅长写论文,但这并不代表他不能教好书,而且现在学术造假的情况很严重,所以我不支持评职称。我去过温哥华的一个学校,他们是这样的,学校如果认同你的教学,来年就会续聘你,甚至给你加薪,我觉得这一种聘任制的方式非常好,学校的续聘就是对教学工作最大的肯定。
 
 
 
教学印象
 
Q9:您印象最深的一位学生是谁?有何特殊之处?
 
一生教书,所结都是师生缘,内心珍藏了很多难以忘怀的孩子,不能逐一说道。黄湘阳吧,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2009届的一名学生。我们这一代人吃苦尤多,等到工资稍高一点吧,说着就到了退休的岁数。我常帮孩子进行课余的辅导,但从来不收孩子的补课费,无论晚上辅导多久,一律不收,所以除了工资外,我基本没有多余的积蓄。2014年临近退休,我和爱人倾其所有买了一处预备退休后养老的房子,刚刚还完房贷,我的爱人突遭重病,手上一分钱都没有,我非常急,准备卖掉房子,但逢购房低潮而无人问津。黄湘阳和几位同学偶然在办公室从其他老师口中听说了我的事情,就主动在校友圈子里发起募捐,帮我筹集了看病的钱,我当时真的很感动,一辈子都难以忘记。
 
 
 
 
学习方法推荐
 
Q10:电子时代,大多人喜欢在手机上进行碎片化的阅读,您觉得对学生来说,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好还是进行传统的书册阅读好呢?
 
毫无疑问,学生需要整本的书册阅读,这对学生的学习、修为更有帮助。时下太多碎片化的阅读,这种阅读快捷,但少人性本原的东西,而我们正被生活挤压,人际日益物质,人情日益世俗,华夏文明中最优质的那一部分正被作践。碎片化的阅读会加剧这种背离。我并不反对学生有碎片阅读的时间,也不反对学生读一些杂书,但学生更需要多读一些经典,只有经典,名家的东西,才最滋养人性。读名家也就携手名家,会走进名家的内心世界,而读者的内心也会得到清洗,得到升华。
 
 
Q11:作文在中高考中都占据了非常高的分数,也是学生们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学习建议吗?
 
多阅读,多积累,并化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这几乎是提升写作水平的唯一途径。阅读分两种,一种是社会人生的阅读,另一种是书册的阅读。书册阅读指名家作品,包括一个时期最具影响力也相当正能量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比如中华文化经典中先秦诸子的著作,高中学生完全可以读点《论语》《庄子》,还有《诗经》等。学生因为每天止步于校园等原因,很难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为此,需要读新闻报刊,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建议高中生订阅《中国青年报》,至少可以学会对于时事的评议。
 
 
Q12: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平时自己的文章写得不错,但一到考场就不行了,对于这一类型学生,老师觉得他们应该何如解决这个问题呢?
 
平日写作和考场作文是两个概念,平日文章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怎么写都行,但考场作文有审题要求,有公平原则,有计分办法等等,就需按照事先约定,即一定的规矩来写。不少学生不懂得考场作文的特殊性,以为照例可以自由驰骋笔墨,平日里不注重对于考场作文的写作训练,一旦临考,当然难以应对。对于这一类学生,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强专题性作文训练,每次月考努力要求自己的作文做到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等。具体如何加强考场作文的写作技能,有心的学生可以阅读我的高考作文讲坛系列文章。
 
 
 
 
关于《论语讲案》
 
Q13:为什么要想到要写《论语讲案》呢?
 
一方面是想借着国学的复兴,为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做点实际的工作,至关重要的是想要孩子们能从中华文化的源头上读一些经典。但市面上的的读本良莠不齐,譬如有关《论语》的书籍,有的只有注释、译文,学生们还是很难读懂,有的多了点解读,又错误百出。于是我想在译文、注释的基础之上,尝试对《论语》做还原性阅读,作一些有益的探讨,至少让孩子们能初步看懂《论语》。
 
《论语讲案》签赠现场
 
Q14:您觉得十二公里作文是一个怎样的平台?
 
在民生富裕的当下,各行各业都在向钱看,十二公里能作为一个公益平台向有志于写作的青年推出,一心为老师和学生服务,这是非常难得的,而且团队的创始人都非常的优秀,他们辞去了自己海外、国内的高新职业,为了理想而创建了这样一个平台,让老师能获取和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让孩子们的写作得到更高水平的指导 ,这样一个充满爱心的平台,我很喜欢。
 
 
Q15:最后,送一段话给广大语文老师们吧!
 
陶行知先生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他所说诚然是对的,做定了语文教师,尤其肩着这样的使命。
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理想,让语文老师别无选择,少一点现实的功名利禄的追求,多一些精神的超脱尘俗的向往。教书其实是渡人,欲渡人先渡己。一个语文老师,应是一条游在前头的鱼,并与学生一道游社会的河;又能以巨大的人格魅力、高远的前瞻意识、厚重的人生底蕴,来影响着学生,并积极去提供了他们成长的食物,支撑起他们的精神脊梁。
 
 
本期小编:奇子子
本期编审:湘滨老师 
本期审校:两京 飞天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