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所在位置:
文章内容 / Article Content

高中语文教学中预习环节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初探

发布:语文教研组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2-22 人气:

高中语文教学中预习环节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初探
湖南师大附中语文组  陈超
【摘 要】预习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失的环节,对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中生语文课前预习存在淡化和被忽视的现象,效果甚微。有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指导、预习设计形式单一等多方面的原因。优化预习设计,提高预习有效性已成为新课改的必然要求,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语文; 预习; 问题; 策略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失的环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缺乏有效指导,很多高中生尚未形成科学的预习观与预习方法,课前预习常常流于形式。近年来,关于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的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对预习设计的优化却少人问津。如何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是师生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探索。

优化预习设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预习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必备环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并不只是信息被动的吸收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在遇到新信息时,人们会自觉调动原有经验对其进行加工,使新知成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扮演的是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为学习者提供建构知识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和帮助,使探究有进一步深入的可能。教师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充分有效的预习,并在这一过程中明确学习中存在的难点和盲点,有利于在听课过程中有的放矢。特别是高中语文教材有些选文篇幅较长,主题丰富深刻,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前预习作支撑,仅靠课堂时间可能只能粗略读完课文,遑论欣赏与探究了。只有借助充分的课前预习才能平衡教学目标与有限课时之间的矛盾。  
   (二)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新课改的重要宗旨,而有效的课前预习则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升自学能力方面有独到作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需要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并试图借助各种学习资源进行探究,这些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另一方面说,良好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往往事半功倍。预习环节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是授之以渔的有效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进行阅读、写作。提升预习能力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之路,良好的预习能力为将来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细观日常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语文课前预习存在忽视和淡化的现象
一项调查显示高中生基本上不太会主动预习语文学科,有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科是不需要预习的;大多数学生在任务逼迫下做预习作业,对于预习的目的并不明确;学生感到语文的预习没有理科预习那样迫切,有成就感,积极性便无从谈起。
这主要是因为在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科目相对较多,每天各科的作业量很大,而自主学习时间有限。大多数学生选择把更多时间投入到相对复杂的理科训练中。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投入多,见效慢。而作为母语,即便没有预习,也不用担心出现上课听不懂的情况。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语文课前预习缺乏必要的重视,对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也常视作可有可无。
实际上,预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完成预习作业,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比如借助学习工具解决字词问题,对文本的细读、拓展阅读和研究等。培养阅读探究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对预习环节的忽视最终会导致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下降。
    (二)预习任务缺少精心设计,形式单一乏味
由于精力所限,教师把精力主要放在了课堂活动的设计上,而忽视了预习环节的设计,布置的预习作业的目的有时不明确。比如要求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对于预习的具体内容,要通过预习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常常界定模糊,导致学生无所适从。预习形式其实可以丰富多样,但很多老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却十分单一,使得范围趋于过窄,缺乏广度与深度。或直接搬用课后习题,或把丰富的文学体验变成了高考题型训练。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有明显区别,应给予学生足够大的空间去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终年不变、形式单一的预习作业,忽略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要求,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其次,部分教师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不够,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懂得怎样预习,思维的乐趣更无从谈起。
    (三)教师对预习效果的评价检测不到位
    缺乏与之配套的评价检测机制,也是导致语文预习低效的原因之一、学生完成预习的效果个体差异性大,效果参差不齐。
自觉性较强的学生能从预习中较好地锻炼学习能力,而自觉性较弱的学生却因缺乏有效监督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预习检测缺乏落实,长此以往,部分学生的预习变得形同虚设。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处理,并积极引导。必须有完整的环节设置,包括预习目标、预习内容、预习时间、操作方法、效果检测等。教师要完善评价检测机制,有针对性地对预习效果实施检测。评价方式应该多元化,用唯一答案或标准去评价预习效果,容易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语文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一)根据个体差异设置预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预习设计应面向不同学生,有层次之分。设计预习作业时,还要兼顾文本的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呈现一定梯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设置不同的预习要求:
    1.基本层次——有效积累,夯实基础,初步解读文本
初次阅读,通过查阅字典弄清楚字词音形义,扫清阅读障碍。其次,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独具个性的文本解读。这不同于查阅几个生字词,圈画好词好句的预习任务,学生应初具对文章的把握,为进一步解读做准备。
    2.中级层次——文本细读,深入思考,提升阅读能力
    熟悉课文内容还不是预习的最终目的。学生应深入文本,从思想内容、情感体验、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多角度对文本进行研读。这要求学生调动阅读审美经验,合理想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由于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人对同一文学作品的体悟是不同的。中学生应根据文本,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形成对文中内容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深化审美体验。
    3.高级层次——学会提问,质疑探究,提升思辨能力
学贵有疑,伴随个体阅读体验的完成,学生会形成一些深度思考与质疑。这是预习到达深入阶段的产物。疑问产生后,学生可借助教师的引导,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进行下一步探索。当然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这个层次,但应该鼓励学生努力做到这样的层次。培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技能之一。
    (二)适当补充阅读资料,培养探究意识
     语文不仅是一门交际工具,更承担着人文教育的功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预习作业的设计不应只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功能,还应从语文的人文性出发,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思想感情的同时,品味文字背后的文化内蕴。
设计预习任务时,可适当增加相关的背景知识和作品,这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小狗包第》一文的预习案设计,补充相关历史背景、作者写作《随想录》的心路历程,及卢梭的《忏悔录》等相关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更好地看待历史,反思历史。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计相关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寻找课外资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学生如果有一种阅读期待,就会主动去搜集相关资料,拓展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不局限于课文本身。从课程资源的开发来讲,这也充分挖掘了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比如《鸿门宴》一文的预习作业,可以要求学生搜集“楚汉相争”的相关历史资料,在全面了解刘邦、项羽人物个性和斗争经过的基础上,对两个历史人物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提升学习效率
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还要注意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关联。教与学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教师采用什么教法,学生必定会调整相应的学习内容。
如《边城》一文的预习设计,可以做如此设想。如果《边城》的课堂教学主要针对文本中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刻画和主旨探索展开,那么预习设计则可以把学生分成环境组、人物形象组、主题意蕴组,把预习的内容分成三个方向。环境组侧重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分析;人物形象组重在对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赏析;主题意蕴组主要从作品内容来探讨沈从文创作的意图。这样分组预习,既提高了效率,突出了重点,又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其形成有机整体。
探究题的设计要注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带有启发性,引导学生体会思维的快乐。教师还可以在课前收集学生的疑问,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将这些问题呈现给学生,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
   (四)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评测,巩固学习效果
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检查预习效果,表扬完成较好的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将预习作为语文学习中的乐事来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表扬,让每个孩子都能从探索中获得成就感,进而促进预习习惯的养成。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反馈,巩固学习效果。学生要不断追问:通过听课是否解决了自己的困惑,自己的解读和老师的讲解、同学的讨论是否有不同,为什么老师选择这个角度作为重点讲解……这些都值得反思。课堂是预习的延伸,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反馈进一步解决自己预习中遗留的问题,发现新的思维角度。
 
构建高效课堂对语文教学中预习环节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拓展专业素质,成为研究性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才能更灵活地解读教材、设计出更巧妙的预习方案。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一定要有前瞻性,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热情,让学生畅游于文学的广阔天地,品味人类文化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