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所在位置:
文章内容 / Article Content

基于“五有四化”主题式探究课例——《雾》

发布:地理教研组 来源:未知 日期:2022-04-11 人气:

课标分析

本节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自然地理基础部分“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单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和“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

考情分析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是水汽凝结的结果,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高考题常常以生活中的雾为背景材料,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常见天气系统、洋流等知识,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试题着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生活实际命制符合试题符合新高考的方向,也契合了考查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

学情分析

雾是常见的天气现象,但是其形成具有区域特征,分析雾的形成对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要求很高。同时,在不同尺度的空间范围内,涉及的区域要素又有变化,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同时,雾的影响既有消极方面的,又有积极方面的,要求学生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空间思维、辩证思维是学生相对薄弱的地方,所以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展开探究,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不同时空尺度下,雾的形成原因。

难点: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空间尺度与认知矛盾的情境问题转化,了解不同尺度不同区域雾的形成原因。

综合思维:运用图、文等资料,结合探究活动分析雾的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通过设计雾的利用措施,掌握利用自然资源的思路。

人地协调观:辩证地认识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利用资源的人地协调观。

教法学法

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内驱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主题探究法: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学法

查找资料法: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结合熟悉的降雨的概念,辨析雾、露、霾和云。

合作探究法:全班分为三个大组,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展示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设计思路

 本节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概念辨析,从学生熟悉的降雨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辨析雾、露、霾和云。第二部分选用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的三个情境,通过问题链条,落实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第三部分,选取纳米布沙漠沿岸的浓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对雾进行利用。在情境中,通过不断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解决单个问题的同时,完成对雾这一天气现象的完整探讨。

教学过程

01

情境引入

一杯冒着“热气”的水,这个热气是什么?怎么产生的?

 

02

环节一:概念辨析

1、检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内容:

降水的形成条件

逆温现象

辨析雾、露、霾和云

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03

环节二:雾的形成条件

情境呈现:依次呈现中国、四川盆地、东江湖三个由大到小的案例,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分析雾的形成条件。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各季节雾日分布情况。

 
 

问题1:说出我国雾日的季节差异并分析原因。

问题2:据图描述我国雾日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材料二:下图为四川盆地地形图。

 

问题3:分析四川盆地多雾的原因。

材料三:湖南郴州雾漫小东江位于东江湖的下游,从东江大坝起,全长12公里左右。每年的4月—10月,在江面上会升起层层薄雾,漫盖在小东江的江面,景色优美,犹如仙境。

 

问题4:分析夏季雾漫小东江景观经常出现的原因。

总结:雾形成的条件

 

04

环节三: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利用

情境呈现:选择纳米布沙漠浓雾与航海、动植物的案例,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探究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利用。

播放视频:捕雾网

 

课堂总结

图片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旨在希望通过探究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地理问题,总结地理原理,认识影响与利用。整堂课呈现了四个地理情境,通过九个设问,将这些情境串联起来。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两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情境材料多样性,有分布图、地形图、区域图、景观图、文字等多种形式,学生需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解决问题,有利于地理关键能力的培养。并且,通过雾这个主题的深入探究,学生对类似的云、露等其他天气现象均有了正确地认识及分析思路。

案例及设问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中教师的而引导非常重要,需要细致地听取学生的回答,仔细地观察学生的讨论,及时地给与恰当的反馈和引导。(作者:杨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