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快乐农夫”田间上课 千余师生体验农村生活

发布:管理员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7-20 人气:

1.jpg

2.jpg

红网时刻7月18日讯(通讯员 陈江鹭)“做中学,学中做”,知行合一,手脑并用。7月14日,湖南师大附中2019年农村生活体验实践活动正式启动,1000余名准高二学生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分赴浏阳、韶山、衡山、耒阳、攸县等地,开展为期5天的农村生活体验。

正式出发前,湖南师大附中校长谢永红将校旗郑重授给年级组长陈淼君,这是一份信任与期待的传递。在实践中获知,在乡野中探索,每逢暑假,学农实践都会成为师大附中学生们的必修课程,而这项活动已坚持了24年。

“快乐农夫”学习新技能

1.jpg

1.jpg

田里插秧,泥地中捕鱼捞虾,果园里摘葡萄,菜地里摘豆角,河中扎筏渡水……暑假,是湖南师大附中的学生们成为“快乐农夫”、学习新技能的时间。炎炎夏日,他们走出教室,走进乡野,与广袤大地亲密接触,体验农村生活。看着一条条鱼自水中跳跃而起,坐着自己亲手扎的竹筏轻松渡河,尝着用劳动换来的家常菜,幻想着青色的秧苗可以收割的日子。

1.jpg

这些鲜活的农村景,劳动事是他们在书本中看不到的,在每一次的亲身体验中,他们用心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生活的不易。“虽不能手可摘星辰,但手可摘葡萄也甚安吾心”,对于1826班的学生们来说,他们在乡野实践,更在实践中思考,“我望着碗里简单的饭菜,三菜一汤,滋味确实挺好,比起普通餐馆也不为过,一时哑然只能想到那句古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把课堂搬到田间

1.jpg

在大多数家长眼中,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学农实践让学生走出书山题海,耽误学生学习。但在师大附中的学生们看来,暑期学农活动,是他们将课堂从教室移向田间的过程。

他们参观展览馆,了解农村发展历程及产业特色,学习农具变化的历史沿革,拓展土地流转、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知识。他们走进蓝鹰沙龙环保科普基地,了解沙龙村环境保护工程,学习造纸术,动手实践植物拓染。

1.jpg

走访调查,他们从沔江葡萄园那里了解到关于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农作物品种、种植面积、经营模式、收入效益等基本情况。从沿溪镇沙龙村了解到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以及技术引进、农业环保、发展方向等政府关于现代化农业建设的相关布局。

1.jpg

选课题,访农户,做调查,写报告,这段过程的学习不同于书本上的纯知识,是学生们亲身实践,批判思考,共同协作的成果。1826班学农第一小组的同学感悟道,“我们体验到了自己采摘的快乐,耕作的辛苦付出,了解了基层现代化农业建设的相关知识,了解到祖国农民的现状,知道了农村发展的一些美中不足,作为祖国的未来,新一代的附中人,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祖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4年暑期学农实践,湖南师大附中打开了学生认识农民生活的新窗口。当下社会,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学生不愿入基层的现象愈加严重。了解农村,爱上乡野,通过劳动教育走出课堂,让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也将更好地培养他们对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以及社会责任担当。

■学生体验报告

真正理解了何为“皆辛苦”

小时候常常吟唱“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彼时只觉朗朗上口却并未放在心上。也许只有“身受”之后才能“感同”。唯有亲身去体验“躬耕渔樵”才知生活的不易和柴米油盐的可贵。我校常常秉承素质教育优先的教育理念,暑假伊始,我们抛开补习班与作业,走进芬芳的田野,在浏阳沿溪完成五天的学农与研究性学习。

学农的经历是鲜亮、活泼,也是刻骨铭心的。来到基地后我们先学习如何扎稻草人,柔韧性极好的稻梗,黄黄的带有一丝丝清香。一圈一圈穿行于指间。在教练的指导下,不需多时,一个生动可爱的小人儿便登场了。同学们不禁喟叹农民的智慧,惊喜于自己亲手创造的作品。

夏日的阳光燥热,一点阴凉都无处可寻。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细细窄窄的田垄上,汗水顺着脸颊滑下,鞋上沾满了泥泞。走了很长一段路,终于到了山坡的一片田地。在认真聆听了播种方法后,我们领来一把小铲子和一把玉米,开始了播种。在地上挖下一个约五厘米深的小坑,放上玉米,再浇上点水。操作起来很简单,但无数次一蹲一站却让我们十分难受。不一会儿,腿就像灌了铅似的,微微打着颤。我们扶着腰,看着种好玉米的地方,再想想平时碗里的玉米,竟“无语凝噎”。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何为“皆辛苦”,才真正领悟到学农活动的良苦用心。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都是一点一点从这艰苦奋斗中积累出来的。多少代农民洒下的汗水才换来了今天的丰衣足食。(湖南师大附中1826班 甘恬)

原文链接:https://moment.rednet.cn/content/2019/07/18/5725642.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