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把课堂搬到野外 与知识撞个满怀

发布:管理员 来源:未知 日期:2023-08-14 人气:
8月2日至8月8日,湖南师大附中地理名师向超和其他几位老师与几十名对地理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共同奔赴野外,开展了为期7天的考察。均为受访者供图
8月2日至8月8日,湖南师大附中地理名师向超和其他几位老师与几十名对地理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共同奔赴野外,开展了为期7天的考察。均为受访者供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舒文 通讯员 梁文婷
  与父母来一起city walk、去音乐厅听钢琴演奏会、上各类体艺培训班……暑假里,学生忙“度假”。如何帮助学生过上一个高质量的暑假,湖南师大附中地理名师向超给出了个性化的答案。
  8月2日至8月8日,他和其他几位老师与几十名对地理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共同奔赴野外,开展了为期7天的考察。在黄土高原观察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在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风、水侵蚀对农牧交错带来的影响;在张应龙治沙基地聆听科学治沙故事……这一集专业性、教育性、实践性为一体的沉浸式“学习”,让学生们在这个暑假收获满满。
学生在考察地质地貌。
学生在考察地质地貌。
 
  地理课搬到野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教育的智慧,也是向超一直在践行的教育理念。
  向超是湖南师大附中科研与教师发展处副主任、湖南省名师培养对象暨湖南省中学地理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2016年起,他发起了“跟着附中地理老师去旅行”野外考察活动,至今已经连续多年带着学生去省内外多地开展户外考察活动。今年,他将“地理+”与政治、历史、生物学等学科深度融合,将秦陵兵马俑、西安古城钟鼓楼、回民街,黄河壶口瀑布、革命圣地延安、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及安塞、神木站、郑国渠等地分成七个考察地,带着学生一一前去考察。活动发起后,得到了湖南师大附中、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长沙市华益中学等几所学校的80多个“地理迷”的追捧。
  “看点多、实践强”是吸引湖南师大附中高2221班学生夏一戈的重要原因。“以前对黄土高原的认知是水土流失严重,漫天黄土,但实际上这里许多地方都覆盖了绿色。”前不久,跟着考察队首次站在黄土高原时,夏一戈被眼前的黄土高原所震撼。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单元,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曾经,它因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如今,它早已绿意尽染、生机勃勃。
  生态变化的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奋斗。张应龙治沙基地是此次大家综合野外考察的第五站,抵达后,大家参观基地博物馆,与治沙达人张应龙展开面对面的交流。20年前,张应龙放弃北京高管工作,带着积蓄来陕西榆林治沙。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是饱受风沙与水土侵蚀危害的重灾区。20年来,他坚守沙海不放弃,承包治理沙地42.8万亩,管护面积50万亩,使当地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到65%。
  “以前我们在回答如何治理沙漠和沙地时,通常认为植树造林就可以,但是听了张伯伯的故事才知道需要科学的治沙方式,比如,在树种选择,种植时间顺序等方面都要考虑。”考察期间,学生白天现场学,晚上还要分小组复盘讨论。“黄河壶口瀑布的形态特征、水文特征(如落差、流速等)是什么”“壶口瀑布的最佳欣赏季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分析牛羊肉泡馍、肉夹馍成为陕西特色美食的原因”……学生给出了不同精彩答案。
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马永清教授(右一)给大家上课。
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马永清教授(右一)给大家上课。
 
  邀博导来上课
  此次野外考察,学校还专门邀请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马永清教授给大家上课。
  马永清教授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主持完成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的子课题等。
  当学生来到中国科学院水保所安塞站和神木站两个实验基地,马永清教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两个试验站承载的研究任务、研究方向。大家一边交流,一边讨论,原本两小时的行程,延长到了三个多小时。当天晚上,意犹未尽的学生分成了两组,分别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当时一个组的学生提的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琢磨,这么专业的问题,学生能回答吗?但是一个女娃娃站起来,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回答得非常棒。”再次回忆当时的场景,马永清教授对孩子们的表现赞不绝口。
  在马永清教授看来,湖南师大附中把地理课堂搬进大自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考察,真正做到了研和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这种做实做深的教育方法值得点赞。”他表示,从国家生态治理人才需求角度来看,希望学校可以培养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学生在学习不同坡度坡面与水蚀间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不同坡度坡面与水蚀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地关系
  8月8日,为期7天的野外考察圆满落幕。根据安排,8月15日前,大家还需要提交野外考察报告。
  虽然只有短短7天,但是让湖南师大附中高2218班张梓轩收获颇多。“这里对于水土流失治理进行的一系列试验研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平常地理中我们早就了解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但是在答题时,很多人只是当作一种答题的套话,这并不是学地理的真正目的,我们应该知其所以然。”他说,目前科研人员运用了对照试验方法研究了水土保持中的不同因素:如坡度坡面、土地类型及覆盖的植被类型、根系限制、生物结皮等,通过上述试验,具体了解了治理水土应该怎样做,它将我们已有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也让我们跳出了地理课本,了解很多我们曾经不知道的水土治理方法。
  湖南师大附中高2222班郭欣宇则表示,几天的考察让他认识到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又是地理学习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一个课题。“许多人认为绿色发展的推进是科研人员的事,是各种制造企业的事,其实不然。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不需要每个人都有深奥的科学知识,丰富的经验,对大家来说,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参与环保理念宣传,甚至仅是对大自然怀抱着敬畏之心都是不二法门。大自然中的一切‘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但他慷慨地把一切都赠予了人类,使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也只有你我都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才能使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郭欣宇说。
  在向超看来,地理学科是一门跨科学和人文与社会两个领域的学科,其学科价值不断提升,考察也与高校专业的相关性逐渐加强。因此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还应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地理思维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人地关系问题。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