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刊发谢永红校长文章——湖南师大附中:“二次开发”拓宽校本边界

发布:校办公室 来源:校办公室 日期:2018-12-20 人气:
       12月19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我校校长谢永红关于新高考背景下课程体系与研究型高中建设的理论文章——《湖南师大附中:“二次开发”拓宽校本边界》,现全文转载如下:

       学校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学校课程体系如何重建、怎样实施,是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湖南师大附中”)近几年一直思考的问题。基于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初步构建了“人本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参照了新高考坐标系,但却不是为新高考所做的“私人定制”,它更多地观照了育人这一考试制度改革的终极目的。
  湖南师大附中的“人本课程体系”,基础部分是国家课程,特色部分是校本实施课程。实际上,由学校自主设计开发的校本选修课程,属于狭义的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系中的学校课程。按照国家新课程计划,这样的校本课程加上地方课程,只能占课程体系的10%至12%,其实施前提是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确保国家课程的基础性地位。
  作为课程实施主体,学校应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即根据地域、学校和学生等多种因素,制定校本化、个性化实施方案,这种校本实施课程,也叫“校本课程”,只不过是广义的校本课程。与校本开发课程(即狭义的校本课程)相比,校本实施课程(即广义的校本课程)更有意义。因此,学校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国家课程的基础性地位与实施质量的前提下,通过选择、强化、整合、补充、提升、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使之更切合地域、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更符合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
  校本化要注意贯彻育人宗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必须紧紧把握育人方向,贯彻立德树人教育宗旨,聚焦学生终身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此,我校“人本课程体系”做了三大努力:一是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国家课程的密切关联,从“社会参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三个方面做了分解;二是强化了“立德为先”理念,专门创设了“‘公’课程群”,并提高了德育课程地位,强调了学科德育渗透,彰显了文化熏陶功能,突出了道德践行意义;三是明确了课程育人价值和育人目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功能。确立育人目标时,我校依据“教学相长”原则,兼顾学生成长和教师成长两方面。
  校本化要注意提升课程价值。以实践课程为例,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课程,包括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研究性学习三大类型,每个类型课程的具体实施都由学校“二次开发”,因而成为开发校本选修课程的热门领域。总体来说,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二次开发”效果普遍较好,坚持18年之久的“四体验活动”(军营、农村、企业、社区)已然成为了学校亮丽的名片。同时,学校强化综合实践课程的价值挖掘,将各类实践活动建设成培养仁爱精神、责任担当、服务意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育人阵地。学校还从湖湘学派“求仁履实”治学传统中获得灵感,将其组合成“‘仁’课程群”,使综合实践课程育人价值取向更加明确,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和成长体验活动中“求仁履实”,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本化要注意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研究地方、学校和学生,充分融合地域文化、学校文化特质,全面考察学生学业性向和成长特质,努力使校本课程体系个性鲜明,富有特色。在这一点上,学校“人本课程体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融合湖湘文化传统,将湖湘精神特质中的心忧天下、埋头苦干、求仁履实、敢为人先等元素,融汇入“公、勤、仁、勇”四大课程群中,体现地方特色;二是发挥校训的训育功能,诞生于1928年的“公勤仁勇”校训,不单是学校的特色标签与精神旗帜,而且是价值取向和育人标杆。以校训为统领,学校系统设计校本实施课程的框架结构,将德育、学科、活动、个性四大课程群以校训文字命名,并将校训释义确立为四大课程群的育人价值内涵,构建了助力学生成人、成才的四大课程支撑体系。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说:“如果人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的生命。”课程不应因考而立,而应因人而设。作为校长,应立足新高考而又超越新高考,把课程建设和立德树人结合起来,把教育教学和生命成长结合起来。唯其如此,新高考背景下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才能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从而逻辑地指向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jyb.cn/rmtzgjyb/201812/t20181219_123735.html